【好文分享】孩子,你為什麼哭著上學?
好不容易把小孩從床上叫醒,一陣忙亂的幫他梳洗完畢,半哄半騙的帶上車,到了幼稚園門口,孩子卻怎麼都不肯下車,一直抓著媽媽,哭喊著說不要上學。眼看著自己上班快遲到,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,只好硬把他抱下車,交給老師,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逃離現場。
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開學時不斷上演,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想上學呢?原因不外乎:離不開父母所產生的分離焦慮以及對園所環境適應困難。
離不開父母的分離焦慮
孩子跟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分離時,呈現焦慮不安、傷心,就是所謂的「分離焦慮」。這樣的感覺源自於嬰兒期約五、六個月大,當父母離開時,對父母的依戀及抗議。因為嬰兒還無法在心裡塑造父母的形象,所以當父母離開時會很焦慮,以為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。
有研究指出,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如果在嬰兒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(也就是愛的連結),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,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。這樣的孩子較願意探索新事物、容易與人相處。所以一般來說,隨著年齡漸長,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,也就較能適應。
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,到了陌生的園所時,幼兒難免還是會有初期的不安,有的會哭、有的不講話。有的一開始就無法適應;有的則是前面幾天因有新鮮感、好玩的事情,而未出現適應上的問題,但隔幾天後就出現分離焦慮,這些都很正常。
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,一般來說,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,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。
因個人特別狀況及對父母的信任程度,導致分離焦慮時間拖一個月,甚至一年也有可能。基本上,如果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夠;跟老師的關係也很好;跟小朋友也能相處愉快,焦慮感覺就會逐漸減少。
五件事,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
- 增進親子關係: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、說故事、帶他出去玩、了解他的想法等。另外,留意家裡是否有些變動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,例如有剛出生的弟妹、有生病手足需要照顧、爸媽常吵架、改變照顧者等等。這些都會引起孩子擔心失去愛的感覺,因此與父母分離時就更不安了。如有這些情形,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,才有可能減低分離焦慮。
- 培養孩子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:給他一張你的照片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,告訴他若想念你時,可以看看照片、告訴老師、跟小朋友玩、或看書等等。
- 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:離開時抱抱孩子,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,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,也相信他做得到。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。
- 準時接送。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,如果遇到臨時情況無法準時,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。
- 在家裡玩躲貓貓遊戲: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,父母暫時不見但還是會再出現的感覺。
這五件事,爸媽千萬別做!
- 偷偷溜走:心想孩子看不到就好了。可是孩子反而會因無法確認父母什麼時候會在、什麼時候會離開,而讓不安感更加嚴重。
- 大人呈現不安:父母的不安也會傳染給小孩。
- 用大人的情感威脅:例如對孩子說:「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!」
- 只考慮解決問題,忽視孩子的情感:例如跟孩子說:「我不管你了,弟弟在家等我。」或將孩子直接交給老師,說「讓他哭」,然後逕自離開。
- 威脅處罰:例如跟孩子說:「明天去幼稚園如果你又哭,回家就要罰站!」其實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害怕,更增加他們的分離焦慮。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安全感了,從這些話語或行為,更讓他們相信爸媽的確是不愛自己了。還有一種用理說服,例如:「你長大了,要勇敢!不能哭囉!」雖然孩子的確會希望自己勇敢及長大,可是若不覺得父母是了解他、愛他的,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沒有幫助的。
對園所、新環境適應困難怎麼辦?
進入幼兒園後,孩子必須有一長段時間待在幼兒園裡,跟同學老師一起活動,如果孩子在新進幼兒園、開始發展同儕的人際關係時,被拒絕、找不到朋友、和朋友吵架;或是上課時聊天說話被老師罵;不喜歡吃幼兒園裡的食物;午睡睡不著又不能起來玩等等,都可能是造成孩子不愛上學原因。父母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聊聊,了解他「幼兒園的一天」,從中發現孩子對園所不適應的原因,再對症下藥。
不適症狀 1 :沒有人要跟我做朋友
三、四歲孩子已開始進入聯合遊戲的階段,雖然想跟朋友一起玩,跟同儕的互動漸趨頻繁,但也因認知、情緒、語言、動作等各項能力發展的限制,而產生一些人際的問題。例如:肢體碰撞的衝突、常用哭或打人或告狀解決問題、排擠別人或被排擠、自我孤立、命令別人、各說各話引起的誤會等等。
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,包括:自我中心(只能以自己觀點思考)、等待能力不及、要別人都聽他的、尚未有能力玩有組織的遊戲、不懂得如何制訂簡單的遊戲規則、無法明白表達自己想法、情緒表達能力不足、不了解別人的感受、缺乏解決問題能力、不知如何接近朋友、有分離焦慮一直黏大人。
有些父母煩惱無法直接幫忙孩子經營在外的人際關係,但其實家裡也是一個人際關係的舞台。好好經營並以親子關係為基礎,再逐漸培養孩子的各項社會性能力,就是協助孩子克服人際問題的最佳管道。該怎麼做呢?以下提供一些建議:
- 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:平時營造正面溫馨的關係,需要教育時,再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遵守符合其能力應有的規範,孩子才能了解原因且才有能力做得到。這樣的孩子通常較有自信、能體貼別人、自我控制能力較佳、能跟別人合作,因此也較受歡迎。
- 本身與孩子的互動做為學習模仿的基礎:要教導孩子好的人際溝通,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。如果爸媽能透過分享心情、想法抒解負面情緒,也協助孩子這麼做,他們就會習慣這樣的處理方式。
- 發生問題就是孩子學習的機會:當孩子與手足或在幼兒園有人際問題時,大人勿用責備方式處理,通常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閃避問題。可利用玩偶或直接角色扮演,幫助孩子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、每個人的想法及思考解決辦法,然後跟孩子一起演練。平常也可透過說故事或共讀繪本,幫助擴展對人、事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模式。
- 依據孩子該有的發展能力及需要,培養社會性能力:想想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需要培養的能力是什麼?例如表達能力、等待能力、輪流分享的能力或其他。當孩子好的能力出現時,就要誇獎他;有不足的部分,可在日常生活裡,依據孩子年齡適當的加以引導。
不適症狀 2 :為什麼上課不能講話?
有些家長在孩子入園後,會聽到老師說孩子在園內愛講話,常因聊天忘了吃飯,上課也和其他同學攀談;或不講話也一定要發出聲音;回家後,大人講話,孩子也老愛插嘴。究竟要怎麼培養孩子在適當時機講出得體的話?
剛學會運用語言的孩子,透過語言充實腦內的資料庫及維繫周遭的人際關係,是滿足他們進取動機的方法,因此動不動就問「為什麼」,或不停的說話。為了讓孩子能適當發展,不壓抑其需要,並讓孩子知道什麼狀況下可以得到滿足,是家長需要幫忙孩子學習的。
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這些心情,並以同理的口吻或態度,讓孩子了解這麼做會吵到別的同學或忘了吃飯。若還有很多話想說,什麼時候可以說呢?藉此讓孩子學習在適當的時機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父母也要評估孩子是否平時很少「被聆聽」自己的想法,因此找到傾聽的伴就要抓緊機會訴說。這時父母可以做的是,每天固定撥二十分鐘,聽聽孩子想跟你說的任何話,以滿足孩子被聆聽的需要。
有些孩子不講話,卻不斷發出聲音,可能是腦中突然閃過什麼畫面,而不加思索脫口而出。爸媽可以在事後再關心孩子那時發出聲音是發生什麼事或想到什麼,並提醒孩子,下一次類似的狀況發生時,試著先記著,等適當時機再說,因為突然發出聲音,會讓人嚇一跳。
孩子學會語言的同時,社會化能力也需要學習,如:等別人說完再說、可以問什麼時候輪到他、明白的說出自己的意見。若孩子插話時,父母試著說:「你有話想說嗎?」「媽媽知道你很急,但我正在跟○○說話,還需要一下下。你要等我講完去找你?還是你在長針指到9的時候再來找我?」如果允許,儘可能比預計時間更早去找孩子,讓他經驗大人不會忘記他,等待一樣可以有他想要的結果。
不適症狀 3 :老師,他搶我玩具!
幼兒園裡玩具有限,不像在家裡,想玩什麼就能拿,想玩多久都沒關係。到了幼兒園裡,孩子要學習輪流、等待和分享,這對初上學的小小孩來說,是有點難又必須學習的重要一課。
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,幼兒有自我中心的特質,人的發展也要先有我,才會有別人。有了「我的」之後,才有所有權觀念,再從確保自己的所有權後,學習尊重他人的所有權。
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對玩具起爭執時,父母要了解,孩子只是想拿到他想要的東西,而不知道別人跟他有同樣的需要,甚至不清楚別人採取的方式跟他不一樣罷了。因此父母不要太快為孩子的行為下標籤——愛搶、霸道、懦弱,或斥責孩子,要孩子不要怎樣。父母過於直覺式的處理,有可能使孩子過於擔心外界,壓下自己真正的需要,甚至往後會害怕面對衝突。
相反的,大人可以試著聽聽孩子這麼做的原因,支持他的需要或動機,詢問孩子是否知道同伴的想法可能是什麼。讓孩子了解用原來的方式看起來讓雙方都很不開心,如果希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,問問孩子下一次可以怎麼做。
並試著與孩子演練各種他做得到的方法,鼓勵他下次再遇到同樣狀況時試試看新方法,之後再一起看看這方法好不好用,若不好用再來修正。這樣,父母即幫忙孩子步入面對衝突、解決問題的流程。
以孩子搶別人玩具為例,父母可以試著以中性的話語問孩子:「為什麼你想要拿那個玩具呢?」並關心孩子的需要:「原來這玩具這麼吸引你,讓你很想玩玩看。」試著讓孩子由自己的立場來關心同伴的想法:「你不喜歡別人沒有問你就拿走你的玩具,○○也一樣喔。」「如果別人要來借你的玩具的話,你希望他怎麼跟你借?」試著陪孩子操作各種方法,父母也可以提出孩子做得到的建議,如:「○○,玩具可以借我玩一下嗎?」
有些孩子認為我的玩具別人隨便拿都可以,為什麼我要跟他說呢?這時孩子要學習的是,他自己是這種方式,但別人可不是喔;或他自己一定會借別人,但別人說不定是不借人的。
在這樣的衝突經驗中,孩子自然會接收到更多他人的觀點,才得以減少自我中心,開始進入有我、有你的人際關係。 若是孩子的玩具被搶,這時可以關心的是孩子的心情:「被拿走玩具時,有沒有嚇一跳?」「如果是你要,你會先說一聲再拿,對不對?」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對方說,或鼓勵孩子試著說:「○○,你要先問過我,才可以拿我的東西。」
甚至讓孩子了解,有些小朋友看到玩具,不會想到要先借,就直接拿去玩。若孩子有些東西很寶貝,捨不得借同伴玩,他打算怎麼辦,如:就不帶去分享,在家玩個夠,等到不介意弄壞時再帶去。
小孩不想上學的原因很多,有時真的只是因為沒睡飽,今天穿的衣服不好看,或是不想吃到學校午餐的紅蘿蔔,記得和小孩多聊聊,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,幫助孩子天天快樂去上學。